【财务精英成长之路你的职业规划指南】
发布时间:2024-12-17

作为一个财务背景的职场人,我们的职业规划该如何做呢? 


PART.01 规划职业方向

首先,从大的职业方向上,我个人简单划分为专业化路线和管理化路线,这两个方向直接决定自己未来求职的企业范围。所谓专业化,就是要非常熟悉会计准则、相关制度、法律法规,对于一些复杂业务要非常清楚其账务处理模式以及报表披露方式,深耕于财务理论和实操的方式方法,总是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


对于一些喜欢研究喜欢学习的财务人来讲,这条路也许会很对胃口。所谓管理化,除了日常的基础工作,比如核算、报税等,更多的是从数据的角度,结合公司的业务和发展规划,为公司管理层提供决策建议。同时从管理的角度,为公司节约隐形成本,创造利润。


如果涉及非常专业的东西,咨询一下专家就可以,从宏观把控的角度来讲,走管理道路的财务人员本身需要专业知识,也需要不断更新,但是没必要掘地三尺的天天学习,很多时候有个概念和方向,细节稍微咨询一下专家,就可以继续干活了。


专业化的东西只要精通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不会太大,但是管理水平太依赖个人经历、学识、人脉、天赋等等,个人悟性和格局千差万别,当然做管理也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件事。

 

PART.02 专业化道路

01细化求职目标,学习所需技能

如果打算走专业化道路,建议各位第一份工作尽量争取去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但是去四大,并不一定都是去做审计,自己还是得有个细化的目标,而且考证是必须的。不过各类证书还是有一定专业区别,比如做审计,就需要有CPA;做内审,则需要有CIA;CIMA,就比较偏向咨询了,属于管理会计的范畴。所以要做什么,还是要细化自己的目标。现在财务涉及的领域太多了,都学的话除非你是个学神,普通人还是针对其中一个领域深入全面的学习,也就足够了。


四大本身内部业务也有细分,即便都做审计,也会按行业划分成小组对外承接业务,比如金融业、制造业、房地产等。做税务咨询的,也会有负责个人税和公司税的,还有按地区进一步细分,比如负责美国税的,或者中国税的。我接触过一些四大的专家,真切感受到了什么叫在一个细分领域做到了极致,而且四大的专家会很在意其意见的专业度,不是非常确定的事情是绝对不会轻易说出口的,更不会写在报告上。

02何去何从?

专业的经验有了,证明自己实力的资质证书也有了,差不多三五年的光景也就过去了。接下来何去何从,就是要看自己的个人追求,如果想继续在专业公司深耕,那么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咨询公司,投行,都是不错的选择。
如果想去业务公司寻求机会,以部门专家或者顾问的身份介入,也是可以的。只不过我个人不是特别建议四大出身的财务人直接参与核算管理,因为考虑问题的角度和思维方式差别很大。审计会很在意准则和规范,规矩是死的,而实际业务则更加灵活,没有那么多非黑即白的事情,更何况财务中有个很玄学的东西叫做“会计判断”,这个可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没有唯一正确的标准。
所以我本身对于企业招财务人员要求必须有三到四年的四大经验这一条硬性规定表示很难理解,但同时也很明白,管理能力本身看不见摸不着,光靠简历或者面试并不能证明所谓的管理能力,于是乎只能用专业能力来弥补。对于企业如何选择财务人员,也是得单独起一篇,不在此赘述。

PART.03 管理路线

除了专业化路线,就是管理路线,我本身也是走这个方向的。走管理路线,选对行业和公司非常重要,一定要去业务复杂的公司历练,不一定公司规模要多大,但业务一定要复杂,而且企业财务的体系相对成熟,尤其是自己的第一份工作,会深深影响你以后的工作习惯和方法,毕竟谁开始都是个职场小白,在不成体系的公司连活都干不明白。


我有幸经历过很多行业和很多类型的公司,下面以图表的方式做一个总结,以下观点仅代表个人意见,如有错漏还请批评指正。


现实中很多财务人会在两条路线中选择转型,一般都是专业转管理,很少有管理转专业,比如先去四大“镀金”,然后跳槽去企业,从乙方变成甲方。那怎么快速实现转型提升甲方思维呢?我能给到各位的建议就是,抛弃准则和制度,先学会关注老板们最关心的问题。这一个建议适用于所有的财务人,想要做业财结合,做管理,就必须学会站在业务的角度思考问题。

01明确职业方向

除了管理和专业方向,擅长考证的财务人也可以从事教育工作,比如考证培训。越是在当下求职环境不好的时刻,职业教育越是一个香饽饽。很多财务人都希望考取高级一点的资质证书,作为一个门槛,去谋求好一点的岗位。因此,如果有的财务人喜欢学习,同时逻辑性很强、善于总结归纳,能够给别人讲清楚知识点,那么去做财务培训也是一个不错的方向。甚至在当下自媒体盛行以及知识付费的时代,优秀的讲师也可以通过打造个人IP,分享自媒体的红利。当然,自媒体的风险也比较高,需要花费的精力并不比上班轻松。如果自己不是很擅长运营和营销,可以选择一些知名的财务培训机构做签约导师。


另外,财务人也可以去做一些跨界的工作,比如SAP顾问。这种岗位相对小众一些,而且需要在实操中学习,靠不断地做项目来提升自己的经验和能力。财务+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也是比较稀缺的,和财务BP一样,要求财务人懂财务的同时也需要懂业务、懂技术。越是就业形式严峻,复合背景的人才就越吃香。只不过这种岗位一旦做了,后期转行就非常困难,而且比较局限。比如SAP顾问只能做SAP系统的方案实施,没办法做金蝶或者用友的顾问。

02理清职业诉求 

职业方向明确了以后,解下来就是想清楚自己的职业诉求,这一点我经常强调。求职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找工作也要满足我们的诉求,不能为了就业而就业。如果发现工作不匹配自己的需求,再要跳槽换岗,对自己而言都是一种浪费,同时我们的简历会非常不好看,给HR一种“不稳定”的印象。


对于找工作,我们通常在意的诉求有三个:薪资待遇、公司背景和资源、通勤距离。薪资待遇很好理解,不为钱找工作都是没有意义的,人只有先解决生存问题才能考虑其他。公司背景和资源,主要是看一份工作的成长性,高成长的,能带给自己资源的,才是靠谱的。一份没有任何培训不会有任何成长的工作,做久了十年如一日,人会倦怠。再有就是通勤距离,很多人觉的,这怎么能算一个问题呢,但实际工作以后会发现,同样六点下班,六点半到家,稍微收拾吃吃饭,七点多还可以开启自己的生活。如果七点半到家,收拾吃饭完差不多也就八点多了,很多时候就想懒在家里刷刷视频或者洗洗睡了。再加上半个小时的通勤和一个半小时的通勤,对人的消耗是不一样的,所以后者,会更加的疲惫和辛苦,也许再没有精力干其他。

 

PART.04 评估企业文化、明确职业发展

以上的诉求都是显性的,很好评估,但往往影响一个人职业幸福指数的,反而是一些隐形的,不容易发现的。比如企业文化以及直接主管的职场风格。有的企业没有制度体系,老板一天一个想法难伺候;再比如升职加薪靠的是实实在在的业绩还是溜须拍马的本事?抑或是三句话能讲明白的事情却需要沟通八个人,而这八个人谁也不下决策,最终明日复明日,始终没个定论。


以上描述的这些都算是企业文化,这种文化是很难改变的,只能靠自己去适应,而且也没法提前预知。如果对企业文化很在意的,可以去网上搜搜员工对该公司的评价。也许有些评论有失偏颇,但至少也能给你一个概念,看看你和这个企业的三观是否一致。对于主管,你是喜欢一个leader型上司,虽然严厉但是愿意给你机会,培养你,提升你的能力;还是一个boss型上司,除了下命令,PUA,别的你什么也得不到?就我在职场这些年的总结,很多人离职,当然包括我自己,90%是跟直接主管有关系的。


工作而已,大家都是平等的,我始终愿意相信,职场人一开始都是积极向上的,都是想要好好工作实现工作目标然后提升收入水平改善生活品质。世人匆匆忙忙,不过为这碎银几两,如果不开心,甚至到了精神抑郁的状态,健康严重受到影响,那这碎银几两不要也罢,天无绝人之路,总会有别的选择。

基于此,我都会建议别人在面试工作的时候,当hr问你有没有什么想了解的,这个时候一定要抓住机会问三个问题:


第一,贵司的财务组织架构是怎样的?这个问题是为了让你清楚你在这家公司的定位,方便开展工作;
第二,贵司有没有轮岗机制,晋升渠道是怎样的?尤其在大公司,模块分工特别精细,千万别只做一个模块,只有所有的模块都接触了,你才有机会转型成为管理者,试问你都不知道某项工作是怎么做的你怎么管理呢?

第三,我的直接汇报对象是谁,他是怎样的管理风格,这个问题非常重要,直接决定你跟在他手下有没有发展前景,工作会不会开心。千万不要因为羞涩不敢提问,求职本来就是双向选择,诉求明确才能找到心仪的工作。





作者:对圈小编